早期大腸癌施以內視鏡息肉切除術 無需住院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50多歲的陳先生,最近因先前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而至臺南市立安南醫院 求診,在消化內科醫師的說明之下,遂接受大腸鏡檢查,未料卻於乙狀結腸處發現4公分超大之有莖型息肉,當下醫師決定進行大腸內視鏡息肉切除手術,術後正常 情況下原本是不需住院的,但醫師為求安全起見,特地讓陳先生留院2天觀察,2天後隨即出院返家,術後復原情況非常良好。

安南醫院消化內科主 治醫師蔡坤峰指出,一般而言,通常像陳先生這樣4公分大小左右之息肉來說,醫師大都會選擇以手術方式來去除息肉,但近年來內視鏡手術進步飛快,因此絕大部 分的大腸息肉甚至是早期的大腸癌都可以用大腸內視鏡息肉切除手術,病人並不需要開刀,正確的內視鏡診斷與治療可有效預防並降低大腸癌死亡風險。

目前新式大腸內視鏡手術常見有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及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病人通常無須住院,有時只要在觀察一兩天內如沒有併發症即可出院,既少了開刀的疼痛及麻醉,也減少住院時間,為大尺寸息肉及早期癌除手術之外的另一種利器。

蔡坤峰醫師表示,由於國人生活及飲食方式日漸西化,使得大腸癌發生及死亡人數每年均快速增加,大腸直腸癌均為男性和女性發生率排行第1名及死亡率之排行第3名。

此外,結直腸癌發生年齡在40歲後就開始攀升,最高峰約落在60~65歲左右且男女性罹病比率相當。國民健康署自93年起開始推動大腸癌篩檢服務,93年至 97年,已篩檢約120萬9千人,發現1,298個大腸癌個案,三成以上皆屬於零期或第一期的個案。101年全國共計103萬人做大腸癌篩檢,其中 23,700人有大腸息肉,目前台灣結直腸息肉盛行率約20~30%左右。

蔡坤峰醫師說,大腸息肉是指發生大腸黏膜表面的腫瘤,可依據其腫 瘤型態分成有莖型息肉與無莖型息肉,某些種類的息肉有較高的機會進展成大腸癌。臨床上常見息肉,較不會惡性變化之息肉,是增生性息肉。另一種為腺瘤,往後 有轉變為大腸癌之可能性。根據美國大型研究報告指出,切除腺瘤可大幅降低大腸癌的發生及死亡率,這就是為何近年來大腸鏡及息肉切除越來越普及的原因。是 故,進行大腸鏡檢以偵測大腸腫瘤並判斷腫瘤型態,針對病灶進行息肉切除手術是內視鏡醫師的重要工作。

蔡醫師還提醒民眾,一般而言,早期大腸癌病人的通常無任何症狀,可至醫療院所進行糞便潛血檢查,藉由糞便潛血檢查,可早期偵測,若呈陽性反應,就要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

在 飲食方面,蔡醫師建議民眾要多食低脂、高纖食物、蔬菜水果、豆類、糙米、燕麥及薏米,少油炸、燒烤、紅肉類食物,多喝水和運動並養成固定按時排便習慣,減少抽菸、喝酒,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尤其是危險因子族群-結直腸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人、本身為腸癌病人等,更應要隨時提醒自己接受定期糞便潛血檢查或 腸鏡篩檢。

 

早期大腸癌施以內視鏡息肉切除術 無需住院

arrow
arrow

    cancer8818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