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是末期癌治療新契機7月擬開放

抗癌福音 免疫療法7月擬開放

細胞免疫療法小辭典
衛福部將開放人體細胞免疫療法用於常規治療!未來公告後,辦法上所明列的項目,可以用於病患的常規治療,並收取費用,但治療醫院、實驗室及醫師須符合辦法規定,且要提報年度治療結果報告,國內癌症病患將多一治療選擇,不用再飛國外,若順利,最快7月上路。

病患多選擇 不用飛國外

現行細胞免疫療法只能申請以人體試驗及其附屬計畫,或「恩慈條款」方式進行,衛福部近日擬修正特殊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管理辦法,增訂細胞免疫治療專章。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2015年公共政策網路平台即超過5000人完成連署提案,希望政府能全面且快速的開放細胞免疫療法用於癌症治療上。衛福部經討論後,於2016年有條件解禁,但病人需為「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國內尚無適當藥物或替代療法」,且醫師則需在人體試驗時訂定「附屬計畫」經申請通過才能進行,也就是「恩慈條款」。

哪些病例可做 將進行討論

石崇良指出,隨著細胞免疫療法的進展,同時顧及國內癌症病患的治療殷盼,衛福部擬開放細胞免疫療法用於常規治療,癌症病患在做化療及放療的同時,也可以細胞免疫療法做為輔助治療,目前已擬定管理辦法草案,將細胞免疫療法以特殊醫療技術,朝「許可制的登錄追蹤」納管,國內台大、北榮、長庚、高醫、中國附醫都有這個能力;至於哪些細胞免疫療法及適應症可以做,辦法中將以正面表列列出,T細胞治療、自然殺手細胞及CAR-T都在討論之列,今將進行專家會議討論。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講座教授、前高醫細胞免疫治療研究室主任林成龍表示,癌症細胞免疫治療在日本及中國均為自費開放治療項目,台灣有許多癌末、無路可走的病患,面臨生命的流逝,被迫赴日本或中國治療,除了治療費用之外,還要繳台幣100萬元的仲介費及食宿費,樂見國內開放成為常規治療,讓癌症病患多一個機會及希望。(中國時報)

免疫療法是末期癌症的終級武器

好醫師新聞網 (2018-04-24 15:57)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免疫療法是末期癌治療新契機7月擬開放

​上圖:免疫療法在各類癌症的運用已越來越廣泛

癌症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癌症免疫療法的問世為晚期癌症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曙光。過往無論是化學治療或是靶藥物的治療,經過一段時間後,腫瘤細胞仍會對藥物產生抗藥性,以致腫瘤再度生長,影響病人的治療成效,免疫療法可能成為治療的一線契機。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腫瘤內科吳銘芳主任表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通過阻斷腫瘤對免疫系統的抑制,喚醒自體免疫細胞,來殺死癌細胞。目前在台灣已取得藥證上市的有PD-1抑制劑的兩種藥物, PD-L1抑制劑的一種藥物。目前發表的第二線使用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較於歐洲紫杉醇化學治療於無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三期臨試驗結果顯示,接受腫瘤免疫治療病患存活時間明顯延長而且治療副作用比化學治療少。然而腫瘤免疫治療有效的對象約在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有些仍依賴腫瘤PD-L1檢測結果,而且健保不給付。如何慎選對象仍是當今之課題。

51歲的病友張女士,6年前二月因為右中葉非小細胞肺癌第三期早期接受手術切除,以及術後的輔助化學治療和縱膈腔放射線治療。可是她的疾病於同年十二月即發生肋膜轉移,隨即接受了肋膜轉移腫瘤的手術切除, 以及另一線的化學治療。然而疾病持續進展,在手術後不到兩年半,陸續發生了縱膈腔及上腹部淋巴腺的多處轉移。醫療單位給予轉移部位的放射線治療以及切除了部分淋巴腺,和接續的幾線化學治療。在兩年前的三月,她左鎖骨上窩有著明顯的淋巴腺轉移,並且食道被周圍巨大轉移淋巴腺壓迫住了,造成了吞嚥困難,難以進食。

吳銘芳指出,由於患者的肺癌沒有EGFR或ALK的基因突變,沒有適當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而有效的化學治療藥物在此時也都用盡了,在過往這樣的病人的存活期是很難再有三個月的。經由檢測病人的腫瘤細胞PD-L1 的表達,發現是> 50%的高表達,因此建議她使用這幾年來新發展的腫瘤免疫治療-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她接受了兩個多月的注射,就發現頸部淋巴腺縮小了很多,而且吞嚥也順暢了,進食量增加了許多。如今她已將要完成兩年的治療了,而身上的腫瘤只剩少許的淋巴腺轉移和她和平共處,也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另外一位65歲的陳太太在兩年前三月,因為左側腎盂輸尿管癌接受腎臟及輸尿管全切除,術後也接受了輔助的化學治療,然而不到半年即肺部轉移。她後來陸續接受了幾線的化學治療,但是肺部及肋膜的轉移持續進展。她在去年6月開始接受腫瘤的免疫治療,疾病總算得到穩定的控制不再進展。

吳銘芳說,利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亅 的癌症免疫治療藥物, 從早年晚期黑色素瘤的研究,到肺癌、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頭頸癌、膀胱癌、腎臟癌、胃癌、肝癌都陸續拿到二、三線,甚至一線治療的適應症。

吳銘芳指出,與傳統化學治療相比較,免疫治療相關副作用比例明顯的降低,但是還是可能引起免疫系統對於正常組織的攻擊,在身體各個器官與組織出現發炎反應,而產生副作用,必須提高警覺。例如免疫媒介型的肺炎、肝炎、腸炎、皮膚炎、心包膜炎、內分泌功能低下等。一旦出現嚴重的症狀即需暫停免疫療法,使用類固醇,甚至免疫抑制劑,直至改善為止。

吳銘芳主任強調,近年隨著基因檢測的推廣,精準醫學逐漸成為癌症治療趨勢。如何找到合適每位病友的治療? 除了仰賴藥物的研發進展,醫病雙方的溝通跟互信十分重要,藉由醫病雙方溝通,找到合適治療時,病友能活得有生活品質,同時保有治療信心及尊嚴。

免疫療法 末期癌症治療新契機

2018-04-25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51歲的張姓婦人罹患肺癌第三期,開刀切除腫瘤後復發,轉移到肋膜及氣管、腹部淋巴,再手術及放、化療後仍惡化,兩年前腫瘤大到壓迫食道,難以進食,進展到癌末,最後接受免疫療法治療至今,腫瘤縮小超過9成,與身體和平共處,也維持正常生活。

  • ▲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記者蔡淑媛翻攝) ▲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記者蔡淑媛翻攝)
  • ▲治療前:腫瘤面積超過15公分,且壓迫食道。(記者蔡淑媛翻攝) ▲治療前:腫瘤面積超過15公分,且壓迫食道。(記者蔡淑媛翻攝)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腫瘤內科主任吳銘芳指出,即使是癌末也不要放棄!婦人罹患的非小細胞肺癌,有1/3對免疫療法治療有效果,活化免疫能力對抗癌細胞。

張婦6年前罹患肺癌第3期早期,開刀切除腫瘤後做放、化療,但同年底復發,癌轉移至肋膜,積極治療再手術,但癌細胞持續蔓延到氣管及腹部淋巴,切除淋巴,還是持續惡化,最後食道已經被多顆、面積共15公分大的腫瘤壓迫,導致吞嚥困難,難以進食,腹部腫瘤也有5公分大,已是癌末。

由於張婦做放、化療都治療無效,也沒有適合的標靶藥物,因癌細胞染色檢查結果顯示,預期對免疫療法有效,開始注射免疫抑制劑,兩個多月後腫瘤大幅縮小,治療迄今,腫瘤已經不到兩公分。

活化免疫力抗癌 健保不給付

吳銘芳說,免疫療法提供晚期癌症治療新契機,但健保不給付,且有小於一成可能引起免疫系統攻擊正常組織,出現發炎反應的副作用,包括免疫媒介型肺炎、肝炎、腸炎、皮膚炎或心包膜炎等,症狀嚴重就要停藥。

免疫療法每月藥費近20萬元 癌友團體盼納健保

聯合新聞網 2018/04/28 10:03
免疫療法費用昂貴,以肝癌為例,每月藥費接近20萬元,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免疫療法費用昂貴,以肝癌為例,每月藥費接近20萬元,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在大陸海南島開公司的70多歲台商,去年因不明原因咳嗽、胸悶,檢查後發現是第四期肝癌,肺轉移,接受標靶藥物幾個月後,宣告治療失敗,在醫師評估下,改用免疫療法,目前定期回台灣治療,腫瘤明顯縮小,整個人輕鬆許多。針對免疫療法台灣已陸續核准用於肝癌、胃癌、肺癌、膀胱癌、攝護腺癌、黑色素癌等。

每月藥費近20萬元

台北榮總癌病中心主任趙毅指出,免疫療與化療、標靶藥物等傳統療法相較,副作用較低,且讓適用的病人擁有更好的長期存活率。免疫療法費用昂貴,以肝癌為例,每月藥費接近20萬元,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至今沒有任何免疫療法藥物得到健保給付。台灣三大癌症病友(台灣病友聯盟、台灣癌症基金會、癌症希望基金會)3月初在政策參與平台發起連署,希望免疫療法加快給付,不到一個月,連署人數超過5000人。

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楊志良表示,抗癌武器越多越好,這次連署就是希望儘速將免疫療法納入健保。受限於藥價昂貴、有效率偏低,免疫療法距離廣泛運用,仍有一段路要走,未來將尋求立委支持,希望衛福部加快免疫療法納入健保的腳步。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在癌症新藥25億元預算中,包括原先所討論12.7億元免疫療法,病友團體希望健保署一定要在今年落實這項政策,讓晚期癌症病人有活下去的機會。

賴基銘說,病友團體將持續與健保署保持聯繫,醫界與藥廠也都需要努力,醫界先找出哪些癌友適合免疫療法,至於藥廠應願意接受「風險分攤」等概念。

arrow
arrow

    cancer8818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