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培養肺癌幹細胞 台大發現增病患存活率

 
 

在台灣癌症死亡率中,肺癌高居第一。台灣大學經過6年的努力,成功研發出透過「旁泌素」機制進行肺癌幹細胞的體外培養模式。長期研究肺癌的台大校長楊泮池表示,肺癌幹細胞經體外培養後,未來可直接針對癌幹細胞發展新的抗癌藥物,進一步提高病患的存活率。

楊泮池表示,癌症並非由單一種癌細胞組成,還存在許多癌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s),被認為是造成癌症發生與腫瘤惡化的主因,因此,針對這群癌幹細胞發展新一代抗癌藥物已是當前癌症治療與研究的重要任務。

經過6年的努力,楊泮池與他指導的台大腫瘤所博士班研究生陳菀均發現腫瘤微環境中的癌相關纖維母細胞(CAF),可透過「旁泌素(paracrine)」機制,維持並促進癌幹細胞生長。研究團隊並依此成功建立肺癌幹細胞的體外培養模式。

楊泮池說,確立體外培養模式後,將有助於未來針對肺癌幹細胞發展出新的治療方式,甚至研發出疫苗,抑制癌幹細胞生長,可望提高病患的存活率。楊泮池 說:『(原音)這些肺癌幹細胞的標尺也可作為肺癌早期病人開刀、存活他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所以它變成用途非常大,把幹細胞殺掉之後,我們就有機會讓病人存 活更久、復發機會更少。』

台大表示,這是醫學史上首度在體外培養癌幹細胞,適用於所有癌症模式,具有重大意義。這項突破性的研究發現已同步被刊登於國外知名網路期刊「自然傳播(Nature Communications)。

 

提升肺癌存活率!成功培養癌幹細胞

癌 症連續多年成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其中肺癌致死者在癌症中又排名第一,肺癌對民眾的健康威脅,遠遠超過早期的肝癌。目前針對肺癌治療已經有新突破,台灣大 學經過6年努力,已成功研發透過「旁泌素」機制進行肺癌幹細胞的體外培養模式,未來可以直接針對癌幹細胞發展新的抗癌藥物,可以提高病患存活率。



台大校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與其指導的台大腫瘤所博士班研究生陳菀均,發現腫瘤微環境中的癌相關纖維母細胞(CAF),可以透過旁泌素(paracrine)機制,維持及促進癌幹細胞生長。研究團隊根據這個觀念,已成功建立肺癌幹細胞的體外培養模式。

體外成功培養癌幹細胞,可望發展新一代抗癌藥物

楊泮池表示,癌症的治療迄今仍面臨許多的挫折與挑戰, 特別是腫瘤的復發、轉移,以及抗藥性常常導致治療失敗,使得病患失去寶貴生命。同時,腫瘤並非由單一種癌細胞組成,其中存在一群許多類似幹細胞特性的癌細 胞,稱之為「癌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

「癌幹細胞」被認為是造成癌症發生與腫瘤惡化的主因,這次研究發現,腫瘤中的癌幹細胞與癌症復發、腫瘤轉移與抗藥性息息相關。因此,針對這群癌幹細胞發展新一代抗癌藥物,可以說是當前癌症治療與研究的重要任務。



台大醫學院努力有成功,肺癌研究全球躍進一大步

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惠文也指出,若要針對癌幹細胞進行研究或開發藥物,必須有專一性的癌幹細胞標誌來偵測或分離癌幹細胞;還需要長期培養癌幹細胞,以研究癌幹細胞在癌症的生成過程、抗藥性、遠端轉移與復發等相關情形,再以此為基礎針對癌幹細胞進行新藥開發。

台大表示,此一突破性的發現已於昨25日,以正式論文於國外知名網路期刊《自然傳播》(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代表台灣在肺癌研究方面更向前躍進一大步,預計將會受到國際肺癌醫學研究的重要關注。

【醫藥小辭典/癌幹細胞】

癌症幹細胞也就是一群腫瘤細胞中,有一小群的細胞是具有自我更新(self-renewal)能力和高分化潛力的細胞。由於癌症幹細胞被認為是造成 癌症轉移、復發,或是腫瘤對於化療、放射性療法產生抗性的原因之一。目前針對這個理論,學者希望研究出針對癌症幹細胞的療法,能夠專一性地殺死癌症幹細 胞,以降低腫瘤產生抗藥性或是轉移的現象。

 

癌症新突破 台大體外培養癌幹細胞

 

肺癌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率第一,台大成功建立癌幹細胞的體外培養模式,台大校長楊泮池表示,癌症復發或是產生抗藥性,最大問題是腫瘤內的幹細胞不容易被殺死,找出肺癌幹細胞體外培養方式後,未來可直接發展新的抗癌藥物,提高患者存活率。(陳映竹報導)

肺癌權威、台大校長楊泮池和他所指導的台大腫瘤所博士班研究生陳菀均等研究團隊,從2009年起進行肺癌幹細胞一系列的研究,最重要的是針對肺癌幹細胞身處的微環境進行分析研究,成功透過「旁泌素」機制進行肺癌幹細胞的體外培養模式。

楊 泮池指出,腫瘤內存在一群許多類似幹細胞特性的「癌幹細胞」,和癌症復發、 腫瘤轉移、與抗藥性息息相關,被認為是造成癌症發生與腫瘤惡化的主因。十的六次方個癌細胞長成腫瘤,但一百個癌幹細胞就能形成腫瘤,楊泮池說,這次成功建 立肺癌幹細胞的體外培養模式,除了有助發展新藥,和中研院實驗也發現有些既有的舊藥也能配合標靶治療,未來也希望能研發疫苗。

這一突破性的發現已經在三月二十五日,發表在國外知名網路期刊《自然傳播》,預計將會引起全球肺癌醫學研究的關注。

 

體外培養肺癌幹細胞 臺大研究新突破

 
 

肺癌治療研究有新突破,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團隊經過6年努力,成功研發出透過「旁泌素」機制進行肺癌幹細胞的體外培養,未來可直接針對癌幹細胞發展新的抗癌藥物,提高病患存活率。

肺癌在臺灣癌症死亡率高居第一,研究發現癌症的復發、轉移,可能與癌幹細胞讓腫瘤持續生長有關,臺大校長楊泮池與他指導的臺大腫瘤所博士班研究生陳 菀均發現,腫瘤微環境中的癌相關纖維母細胞(CAF),可透過「旁泌素(paracrine)」機制,維持並促進癌幹細胞生長,臺大校長楊泮池表示,目前 研究團隊已透過這個模式成功建立肺癌幹細胞的體外培養模式,未來可針對這個肺癌幹細胞,發展出消滅幹細胞的新治療方式,甚至研發出疫苗,抑制癌幹細胞生 長,可望提高病患的存活率。

臺大表示,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已同步刊登在「自然傳播(Nature Communications)國際期刊,這是醫學史上首度在體外培養癌幹細胞,具有重大意義,將適用於其他癌症模式,也希望未來能進一步研究,開發出抑制癌幹細胞生長的抗癌新藥。

 

台大研究新發現 肺癌治癒有望

(健 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肺癌研究新突破!台大成功研發透過「旁泌素」機制,進行肺癌幹細胞的體外培養模式,將有助於抗癌的藥物篩選、新藥開發,可望提 高患者的存活率、治癒率,甚至進一步研發預防疫苗,不讓肺癌威脅人類健康。此成果也登上國外知名網路期刊《自然傳播》。

長期進行肺癌研究的台大校長楊泮池指出,「癌幹細胞」與癌症復發、腫瘤轉移、抗藥性密切相關,是造成癌症發生與腫瘤惡化的主因,但腫瘤並非由單一種癌細胞組成,其中存在一群許多類似幹細胞特性的癌細胞。

楊 泮池表示,經過6年努力,發現腫瘤微環境中的癌相關「纖維母細胞」,可透過「旁泌素」機制,維持及促進癌幹細胞生長,透過此模式建立「肺癌幹細胞體外培養 模式」,提供足夠的肺癌幹細胞進行基因體與蛋白質體相關分析,進而找尋肺癌幹細胞的專一性分子標記,將有助於發展新的治療藥物。

負責進行臨 床實驗的台大腫瘤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陳莞均則指出,此研究先通過「研究倫理委員會」後取得檢體,透過5、6名患者提供檢體進行體外培養,成功從肺癌病 人腫瘤組織培養出肺癌幹細胞株,癌細胞周遭微環境中的纖維母細胞會支持腫瘤幹細胞生長,並分泌旁泌素作用在癌幹細胞,進而啟動癌幹細胞。

楊泮池強調,此研究成果,將有助於針對癌幹細胞發展新的抗癌藥物,提高病患的存活率、治癒率,甚至進一步研發預防疫苗。

 

肺癌幹細胞突破 台大登國際期刊

【台 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國內癌症研究有重大突破!台大校長楊泮池26日宣布,其研究團隊費時6年,透過建立「肺癌幹細胞」與「癌相關纖維母細胞」共同 培養的系統,成功在人體外培養癌幹細胞,將有助於釐清腫瘤生長、轉移及復發等機制,並作為研發抗癌藥物的平台。該研究獲國際學界肯定,已發表於頂尖學術期 刊《自然:通訊》。

【癌幹細胞造成惡化】 「採取化療治療腫瘤,常因復發、轉移或產生抗藥性等問題而失敗,」楊泮池解釋,腫瘤並非由單一種癌細胞組成,還包括數量非常稀少的癌幹細胞,往往在化療結 束、癌細胞被殺死後,癌幹細胞仍存活,通常要百萬顆癌細胞才能在老鼠身上造成腫瘤,但只要數十至百顆癌幹細胞,就有同樣的「殺傷力」,一旦癌幹細胞分化為 癌細胞並大量複製,癌症又會繼續惡化。

楊泮池與台大毒理所副教授陳惠文、台大腫瘤所博士生陳菀均等人發現,腫瘤周圍的纖維母細胞會透過分泌一種稱為「旁泌素」的細胞激素,促進並維持癌幹細胞的生長,研究人員據此理論,成功利用臨床肺癌患者的組織,在人體外培養出肺癌幹細胞。

「培養人類腫瘤細胞已經不容易,培養癌幹細胞更難。」陳惠文表示,由於纖維母細胞比癌細胞或癌幹細胞「更好養」,通常培養癌細胞時若周圍的纖維母細胞數量過多,往往壓抑癌細胞的生長,研究者多半將之視為「汙染」而放棄培養。

【纖 維母細胞是幫凶】 「我看過文獻,發現在人體外培養『胚胎幹細胞』其中一個『眉角』,是培養環境中必須同時存在某些『支持細胞』。」陳菀均指出,她在某次培養腫瘤組織逾1個 月後,注意到零星的癌幹細胞從大群的纖維母細胞中「冒出來」,因而推論纖維母細胞很可能就是癌幹細胞的「支持細胞」,而若移除「緊緊包圍」癌幹細胞的纖維 母細胞,癌幹細胞就會開始分化為癌細胞。

楊泮池解釋,建立肺癌幹細胞與纖維母細胞的「共培養」環境後,就可以進一步釐清兩種細胞「如何交 談」,而研究團隊也發現,若將旁泌素等細胞激素的作用「關掉」,癌幹細胞會因此死亡,於是由此點切入,試驗多種藥物抑制癌幹細胞生長的效果。楊泮池興奮地 表示,已知有20餘種臨床用藥可抑制癌幹細胞,是開發新藥外另一個研究的方向。

【電腦程式分析藥效】 事實上,同時培養兩種以上細胞的共培養系統,雖是生醫基礎研究領域時常採用的實驗方式,但該系統常必須面對兩種細胞產生「交互作用」的問題,以藥物試驗為 例,欲釐清藥物的作用點是在癌幹細胞或是纖維母細胞,或是兩種細胞受到影響的先後順序並不容易;楊泮池指出,透過「高通量影像分析」電腦程式,可即時判斷 共培養系統中「誰先被殺掉」,以分析藥物作用的機制。

楊泮池強調,共培養系統的研究模式符合未來癌症治療的主流概念,也就是不僅治療腫瘤本 身,還要「矯正整個環境」,包括腫瘤旁的纖維母細胞及周圍組織發炎的細胞,都必須以藥物加以抑制。此外,該研究雖以肺癌幹細胞進行實驗,但多數癌症都有類 似纖維母細胞環繞癌幹細胞的現象,也是該團隊後續研究的方向之一。

arrow
arrow

    cancer8818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